α\alpha 衰变 是原子核自发放射出 α\alpha 粒子发生转变的过程。是三种天然放射性之一。 α\alpha 衰变具有以下特征:

  • α\alpha 粒子能量一般为几个 MeV\mathrm{MeV}
  • 半衰期从 107s10^{-7}s1015a10^{15}a
  • 只有 A>140A>140 的原子核存在自发 α\alpha 衰变。
alpha 衰变

Fig:α\alpha衰变

α\alpha 衰变可表示为:

ZAXZ2A4Y+24He\mathrm{^A_ZX} \rightarrow \mathrm{^{A-4}_{Z-2}Y} + \mathrm{^4_2He}

即母核 XX 发生 α\alpha 衰变产生 α\alpha 粒子与子核 YY

α 衰变的能量

α 粒子能量的测量

1930 年以前,人们认为从同一种原子核中发射出来的 α\alpha 粒子的能量是一样的,没有发现“精细结构”。这是当时的实验手段受到限制(直接测量 α\alpha 粒子在空气中的射程)。随着技术的发展,有很多高精度的测量方式被发展出来。下面对 磁谱仪 的原理作简单介绍。

磁谱仪是利用磁场来测定带电粒子能量的装置。下图是一种半圆谱仪的工作原理图。

半圆谱仪的工作原理图

Fig:半圆谱仪的工作原理图

放射源 SS,感光胶片 RR 和限束光栏 AA 都放在一个扁平的真空盒里。从放射源发出的带电粒子束被限束光栏限制在 2φ2\varphi 的角度内。在垂直于真空盒的方向上加一磁场,使得带电粒子发生偏转。相同能量的 α\alpha 粒子应当打在感光片同一位置上。有:

mv2ρ=qvBp=mv=qBρ(1)\frac{mv^2}{\rho} = qvB\Rightarrow p =mv = qB\rho \tag{1}

考虑到源对狭缝的张角 2φ2\varphi 不可能无限小,这导致谱线存在一定宽度。有:

Δx=ρφ2(2)\Delta x = \rho\varphi^2 \tag{2}

这决定了半圆谱仪的分辨本领。

对于寿命很长的辐射体,利用磁谱仪来进行研究是很困难的,因为磁谱仪对于源的利用率很低。此时,我们一般采用半导体探测器或气体探测器。

α 能谱的精细结构

在用磁谱仪对 α\alpha 放射源的测量结果表明,α\alpha 粒子的能量并不单一,而是有几种不同的能量数值。在 α\alpha 谱的精细结构中,一般只有一种能量的 α\alpha 粒子强度较强。其他 α\alpha 粒子的强度较弱,其中能量较低、射程较短的为 短射程 α\alpha 粒子;其中能量较高、射程较长的为 长射程 α\alpha 粒子(少数核素存在)。

Fig:α 能谱的精细结构[2]^{[2]}

短射程 α\alpha 粒子与长射程 α\alpha 粒子的产生与原子核不同的能级结构有关。

  • 短射程 α\alpha 粒子
    原子核 ZAX\mathrm{^A_ZX} 放出 α\alpha 粒子衰变为原子核 Z2A4Y\mathrm{^{A-4}_{Z-2}Y} 时,衰变到 Y\mathrm{Y} 的激发态。

  • 长射程 α\alpha 粒子
    处于激发态的母核 ZAX\mathrm{^A_ZX} 放出 α\alpha 粒子衰变为原子核 Z2A4Y\mathrm{^{A-4}_{Z-2}Y} 时,衰变到 Y\mathrm{Y} 的基态。这种情况下,母核往往是衰变的产物。且激发态即可以通过 α\alpha 衰变,也可以通过 γ\gamma 衰变回到基态,这取决于两种过程的分支比。一般来说,发生 γ\gamma 衰变的概率大的多,只有少部分核素发生 α\alpha 衰变的几率才相对较大(尽管绝对数值也很小)。在天然放射性核素中只有 84212Po\mathrm{^{212}_{84}Po}84214Po\mathrm{^{214}_{84}Po} 有长射程 α\alpha 粒子。

α 衰变能

α\alpha 衰变能 是指 α\alpha 衰变时放出的能量。该能量为 α\alpha 粒子的动能与子核粒子动能的总和。

α\alpha 衰变表示为:

ZAXZ2A4Y+24He\mathrm{^A_ZX} \rightarrow \mathrm{^{A-4}_{Z-2}Y} + \mathrm{^4_2He}

衰变能为:

Ed=(mXmYmα)c2=Ek+ER(3)E_d = (m_X-m_Y - m_{\alpha})c^2 = E_k + E_R \tag{3}

Ek,ERE_k,E_R 分别为 α\alpha 粒子与子核的动能。假设衰变前母核是静止的,根据动量守恒得到:

mYvY+mαvα=0(4)m_Yv_Y + m_{\alpha}v_{\alpha} = 0 \tag{4}

由此得到 α\alpha 粒子动能与衰变能的关系:

Ek=A4AEd;ER=4AEd(5)E_{k} = \frac{A-4}{A} E_d;\quad E_{R} = \frac{4}{A} E_d \tag{5}

自发发生 α\alpha 衰变的核素的质量数通常在 200200 以上,那么对应的 α\alpha 粒子动能约占衰变能的 98%98\%。反冲能约为 2%2\%

α 衰变的实验规律

衰变能随原子序数和质量数的关系

实验表明,并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能够发生 α\alpha 衰变。确切来说,只有 A>140A>140 的核素才能发生 α\alpha 衰变。现在来讨论这个问题。

对于 α\alpha 衰变:

ZAXZ2A4Y+24He\mathrm{^A_ZX} \rightarrow \mathrm{^{A-4}_{Z-2}Y} + \mathrm{^4_2He}

考虑上述衰变过程中每个粒子的质量亏损:

{ΔmX=Zmp+(AZ)mnmXΔmY=(Z2)mp+(AZ2)mnmYΔmα=2mp+2mnmα(6)\left\{ \begin{aligned} & \Delta m_X = Zm_p + (A-Z)m_n - m_X\\ & \Delta m_Y = (Z-2)m_p + (A-Z-2)m_n - m_Y\\ & \Delta m_\alpha = 2m_p + 2m_n - m_\alpha\\ \end{aligned} \tag{6} \right.

于是衰变能可以写作:

Ed=(ΔmY+ΔmαΔmX)c2=BY+BαBX(7)\begin{aligned} E_d &= (\Delta m_Y + \Delta m_\alpha - \Delta m_X)c^2\\ &=B_Y + B_{\alpha} -B_X\\ \end{aligned}\tag{7}

若假设 BBZ,AZ,A 的变化时平滑的,那么我们将衰变能近似表示为:

EdBZΔZ+BAΔA+Bα(8)E_d \approx \frac{\partial B}{\partial Z}\Delta Z + \frac{\partial B}{\partial A}\Delta A + B_\alpha \tag{8}

结合结合能的半经验公式:

B=avAasA2/3aa(A2Z)2AacZ2A1/3+BpB = a_vA - a_sA^{2/3} -a_a \frac{(\frac{A}{2}-Z)^2}{A} - a_c\frac{Z^2}{A^{1/3}} + B_p

其中对能的部分在子核与母核间的变化很小。

可以近似得到:

Ed=Bα4av+8as31A1/3aa(12ZA)2+4acZA1/3(1Z3A)(9)\begin{aligned} E_d = & B_\alpha - 4a_v + \frac{8a_s}{3}\frac{1}{A^{1/3}} -a_a(1-\frac{2Z}{A})^2\\ & + 4a_c\frac{Z}{A^{1/3}} (1-\frac{Z}{3A})\tag{9} \end{aligned}

带入各个参量的数值得到衰变能随质量数的变化关系,如下图。其中虚线为我们数值计算的结果,实线为测量值。

衰变能随质量数的变化

Fig:衰变能随质量数的变化[1]^{[1]}

我们发现,利用原子核液滴模型得到的结合能半经验公式,我们能预测在 A>150A>150 时,α\alpha 衰变能大于零。这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。但是虚线不能反映变化的起伏现象。这一点需要使用核结构的壳模型。

衰变能随同位素的变化

实验发现,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 α\alpha 衰变能可以近似连成一条直线。如下图所示:

衰变能随同位素的变化

Fig:衰变能随同位素的变化

利用 (9)(9) 可得:

EdA=16.29A4/3371.20ZA2(12ZA)0.952ZA4/3(14Z3A)\frac{\partial E_d}{\partial A} = - \frac{16.29}{A^{4/3}} - 371.20 \frac{Z}{A^2}(1-\frac{2Z}{A})-0.952\frac{Z}{A^{4/3}}(1-\frac{4Z}{3A})

不难得到,上述式子中每项都是负的,由此对应的斜率是负的。衰变能随着质量数增加而减小。实验发现,在一定的范围内(A=209213A=209\sim 213)的范围内,对于 Bi,Po,At,Rn\mathrm{Bi},\mathrm{Po},\mathrm{At},\mathrm{Rn} 等同位素的规律与预言的相反,这说明了液滴模型的局限性。

衰变能和衰变常量的关系

1911年,盖格(Geiger)和努塔尔(Nuttall)总结得到了如下经验定律(盖格-努塔尔定律):

λ=aR57.5(10)\lambda = aR^{57.5} \tag{10}

其中:

  • λ\lambda衰变常量
  • RRα\alpha 粒子在空气中的射程
  • aa 对于同一个天然放射系是常量。

其中射程与能量有如下经验关系:

RE3/2(11)R \propto E^{3/2} \tag{11}

于是 (10)(10) 可改写为:

λ=aE86.25(12)\lambda = a' E^{86.25} \tag{12}

需要指出,由于实验水平的受限,盖格-努塔尔定律具有很大的近似性。但是其可以反映衰变常量 λ\lambda 随着衰变能 EdE_d 剧烈改变的趋势。

α\alpha 放射核 Ed/MeVE_d/\mathrm{MeV} T1/2T_{1/2}
238U\mathrm{^{238}U} 4.274.27 4.468×109a4.468\times 10^9 a
210Po\mathrm{^{210}Po} 5.405.40 1.384×102d1.384\times 10^2 d
212Po\mathrm{^{212}Po} 8.958.95 3.0×107s3.0\times 10^{-7} s

α 衰变的基本理论

现在考虑 α\alpha 粒子是如何从原子核中发射出来的。

假设原子核内存在高速运动的 α\alpha 粒子。核内的 α\alpha 粒子与其他核子之间主要存在两种相互作用力:核力与库仑力。核力是短程力,在原子核内,α\alpha 粒子的运动是渐近自由的。在原子核外,核力几乎为零,此时考虑库仑力。α\alpha 粒子相对于子核的势能可以写为:

V(r)={V0r<R2(Z2)e24πε0rr>R(13)V(r) = \left\{ \begin{aligned} &-V_0\quad &r<R\\ & \frac{2(Z-2)e^2}{4\pi \varepsilon_0 r}\quad &r>R\\ \end{aligned} \right.\tag{13}

alpha 衰变的势能曲线$

Fig:α\alpha 衰变的势能曲线

RR 为原子核边界。我们近似取:

R=(A11/3+A21/3)r0(14)R = (A_1^{1/3}+A_2^{1/3})r_0 \tag{14}

其中 r01.45fmr_0\approx 1.45\mathrm{fm}

我们以上采用的势能忽略在 RR 处变化的细节,但对讨论的问题影响不大。

α\alpha 粒子的能量一般在 49MeV4\sim 9\mathrm{MeV},但是得到的库伦势垒却比 α\alpha 衰变能高得多(例如计算得到 84212Po\mathrm{^{212}_{84}Po})的 α\alpha 的库伦势垒能量为 22MeV22\mathrm{MeV}。经典理论不能理解 α\alpha 粒子为何能跨过如此高的势垒到原子核以外。这反映了经典力学的局限性。

在量子力学中,微观粒子是有一定的概率穿过势垒的,这就是 隧穿效应

WKB\mathrm{WKB} 近似可以得到粒子穿过势垒的概率:

P=eG=exp{2R1R2[2μ(Z1Z2e24πε0rEd)]1/2dr}(15)\begin{aligned} P &= e^{-G}\\ & = \exp\{-\frac{2}{\hbar}\int_{R_1}^{R_2}[2\mu(\frac{Z_1Z_2e^2}{4\pi\varepsilon_0r} - E_d)]^{1/2} dr\}\\ \end{aligned}\tag{15}

式中 μ\mu 为折合质量,EdE_d 可用 RcR_c 表示:

Ed=Z1Z2e24πε0Rc(16)E_d = \frac{Z_1Z_2e^2}{4\pi\varepsilon_0R_c}\tag{16}

代入 (15)(15),得到:

G=22μEdRRc(Rcr1)1/2dr=2Rc2μEd[x(R)12sin2x(R)](17)\begin{aligned} G &= \frac{2\sqrt{2\mu E_d}}{\hbar}\int_{R}^{R_c}(\frac{R_c}{r}-1)^{1/2}dr \\ &= \frac{2R_c\sqrt{2\mu E_d}}{\hbar}[x(R)-\frac{1}{2}\sin 2x(R)]\\ \end{aligned}\tag{17}

其中 xx 为以下函数

x(r)=arccos(rRc)1/2x(r) = \arccos(\frac{r}{R_c})^{1/2}

不妨考虑

ψ(RRc)=x(R)12sin2x(R)=arccos(RRc)1/2(RRcR2Rc2)1/2(18)\begin{aligned} \psi(\frac{R}{R_c}) &= x(R)-\frac{1}{2}\sin 2x(R)\\ &=\arccos(\frac{R}{R_c})^{1/2}-(\frac{R}{R_c}-\frac{R^2}{R_c^2})^{1/2}\\ \end{aligned}\tag{18}

通常来说:R/RcR/R_c 小于 13\frac{1}{3},因此考虑取 (18)(18) 式的一阶近似:

ψ(RRc)π22(RRc)1/2(19)\psi(\frac{R}{R_c}) \approx \frac{\pi}{2} - 2(\frac{R}{R_c})^{1/2} \tag{19}

因此 (17)(17) 式成为:

G=2Rc2μEd[π22(RRc)1/2]=2μ(Z2)e22ε0Ed4e[μ(Z2)R]1/2πε0(20)\begin{aligned} G &= \frac{2R_c\sqrt{2\mu E_d}}{\hbar}[\frac{\pi}{2}-2(\frac{R}{R_c})^{1/2} ]\\ &=\frac{\sqrt{2\mu}(Z-2)e^2}{2\varepsilon_0\hbar\sqrt{E_d}} - \frac{4e[\mu(Z-2)R]^{1/2}}{\sqrt{\pi\varepsilon_0}\hbar}\\ \end{aligned}\tag{20}

于是 α\alpha 粒子穿透势垒的概率为:

P=exp{2μ(Z2)e22ε0Ed+4e[μ(Z2)R]1/2πε0}(21)P = \exp\{-\frac{\sqrt{2\mu}(Z-2)e^2}{2\varepsilon_0\hbar\sqrt{E_d}} + \frac{4e[\mu(Z-2)R]^{1/2}}{\sqrt{\pi\varepsilon_0}\hbar}\}\tag{21}

λ\lambda 是单位时间内发生 α\alpha 衰变的概率,它应该等于 α\alpha 粒子在单位时间内碰撞势垒的次数 nn 与穿透概率 PP 的乘积。我们简单地考虑 α\alpha 在半径为 RR' 的母核内以 vv 的速度运动,那么有:

n=v2R(22)n = \frac{v}{2R'} \tag{22}

对应的,可以将衰变常量写为:

λ=nP=v2Rexp{2μ(Z2)e22ε0Ed+4e[μ(Z2)R]1/2πε0}(23)\begin{aligned} \lambda &= nP\\ &= \frac{v}{2R'}\exp\{-\frac{\sqrt{2\mu}(Z-2)e^2}{2\varepsilon_0\hbar\sqrt{E_d}} + \frac{4e[\mu(Z-2)R]^{1/2}}{\sqrt{\pi\varepsilon_0}\hbar}\}\\ \end{aligned}\tag{23}

我们发现,λ\lambda 可写做如下形式:

lnλ=ABEd1/2(24)\ln \lambda = A - B E_d^{-1/2} \tag{24}

这可以解释,为什么随着衰变能的变化,衰变常量变化巨大。另外,我们发现 λ\lambda 是依赖于 RR 的,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测量衰变常量来确定衰变能量。

(23)(23) 式在定量解释偶偶核的 α\alpha 衰变是成功的。但是对于奇奇核,理论与实验出现了严重分歧。通常引入禁戒因子来描述实验半衰期 TexpT_{exp} 与理论半衰期 TthT_{th} 之间的差别:

F=TexpTth(25)F = \frac{T_{exp}}{T_{th}}\tag{25}

一般来说,对于奇奇核,禁戒因子在 1001000100\sim 1000(也有高达 101410^{14}),可能有以下原因导致了实验与理论的分歧:

  • 角动量的影响

    离心势能的影响,导致 α\alpha 粒子更难穿透势垒。

  • 形成因子的影响

    之前初始假设在核内存在 α\alpha 粒子,实际情况 α\alpha 粒子可能是在衰变过程中产生的。

参考资料

  1. 卢希庭 原子核物理
  2. F Asaro et al., Phys. Rev.,92,1495(1953)